请问什么地区

博客 常识 2023-04-28 11:42:09 18 1

,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和最大的高

详情


请问什么地区

浙江属于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指中国东部7省1市所在的区域,简称华东。 行政上的“华东七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扩展资料: 华东地区,简称“华东”。建国初期,华东区曾为中国六大行政区之一,为当时一级行政区,于1954年撤销,辖区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台湾等地,江西省当时属中南区。 1961年,华东经济协作区成立,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等地,1978年后撤销。 华东地区是政治划分,不是人文和自然划分。如今,华东仍被用作地区用名,大致包括上述七省一市,其中,台湾省因特殊性,而单独列出,统计资料时一般也不包含在内。除此以外,其余六省一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均以“3”开头。 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 华东地区面积79.83万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3.93亿,占全国29.3%。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28.8万亿元,占全国38.7%(以上数字均不包括台湾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华东地区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原一词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区,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云:“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后用宝玉殓死者,就像是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上一样。《楚辞·九思·悼乱》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叹”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盘桓。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中原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卷六十四上《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严助劝解说:“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在《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当孙权将称尊号告知蜀汉时,有人认为应当与其绝交,诸葛亮认为“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汉晋春秋》)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宝鼎二年夏,孙皓建造宫室,“农守并废”,华核上疏劝谏云:“今当角力中原,以定强弱,正于际会,彼益我损,加以劳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忧。”(《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华核传》)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涉及“中原”一词就有55卷,出现了92次,其中《纪》出现2次,《志》出现了12次,《载记》出现30次,《传》48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兹略举数例,在《晋书》志中的词语“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即使当时从北方大漠地区兴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继承了关于中原地区的理念,将黄河中游地区称为中原,这在《魏书》中频频见诸记载,《魏书》卷一《序纪·平文帝纪》记载,当平文帝闻听刘曜杀晋愍帝,对属下说:“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道武帝广泛吸纳汉人进入统治群体,史称“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卷二《太祖纪》)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诏禁止同姓为婚,他在总结以前诸帝之所以没有禁止这一现象时说:“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禄制时,他总结当时北魏社会的状况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闰月下诏云:“顷旧京沦覆,中原丧乱,宗室子女,属籍在七庙之内,为杂户滥门所拘辱者,悉听离绝。”(《魏书》卷八《肃宗纪》)这几条材料说明北魏统治者对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魏书》的传中多次出现“中原崩否”、“中原丧乱”、“仍乱中原”、“中原荡然”、“中原作战斗之场”、“中原无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经营中原”、“中原始平”、“跨据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带”等说法,均已证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经是一个地区。在《周书》、《北齐书》中也都把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看待。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综合上文所论,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现,这就是两汉时期的史书中,中原一词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区的原因。到了六朝时期,由于西晋王朝覆亡,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占领,大批居民南迁,这些离乡背井的人虽然漂泊在异乡,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故土,因而过去不被人们提起或看重的“中原”开始作为一个地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来。浙江属于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指中国东部7省1市所在的区域,简称华东。 行政上的“华东七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扩展资料: 华东地区,简称“华东”。建国初期,华东区曾为中国六大行政区之一,为当时一级行政区,于1954年撤销,辖区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台湾等地,江西省当时属中南区。 1961年,华东经济协作区成立,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等地,1978年后撤销。 华东地区是政治划分,不是人文和自然划分。如今,华东仍被用作地区用名,大致包括上述七省一市,其中,台湾省因特殊性,而单独列出,统计资料时一般也不包含在内。除此以外,其余六省一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均以“3”开头。 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 华东地区面积79.83万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3.93亿,占全国29.3%。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28.8万亿元,占全国38.7%(以上数字均不包括台湾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华东地区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原一词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区,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云:“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后用宝玉殓死者,就像是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上一样。《楚辞·九思·悼乱》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叹”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盘桓。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中原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卷六十四上《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严助劝解说:“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在《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当孙权将称尊号告知蜀汉时,有人认为应当与其绝交,诸葛亮认为“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汉晋春秋》)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宝鼎二年夏,孙皓建造宫室,“农守并废”,华核上疏劝谏云:“今当角力中原,以定强弱,正于际会,彼益我损,加以劳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忧。”(《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华核传》)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涉及“中原”一词就有55卷,出现了92次,其中《纪》出现2次,《志》出现了12次,《载记》出现30次,《传》48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兹略举数例,在《晋书》志中的词语“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即使当时从北方大漠地区兴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继承了关于中原地区的理念,将黄河中游地区称为中原,这在《魏书》中频频见诸记载,《魏书》卷一《序纪·平文帝纪》记载,当平文帝闻听刘曜杀晋愍帝,对属下说:“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道武帝广泛吸纳汉人进入统治群体,史称“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卷二《太祖纪》)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诏禁止同姓为婚,他在总结以前诸帝之所以没有禁止这一现象时说:“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禄制时,他总结当时北魏社会的状况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闰月下诏云:“顷旧京沦覆,中原丧乱,宗室子女,属籍在七庙之内,为杂户滥门所拘辱者,悉听离绝。”(《魏书》卷八《肃宗纪》)这几条材料说明北魏统治者对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魏书》的传中多次出现“中原崩否”、“中原丧乱”、“仍乱中原”、“中原荡然”、“中原作战斗之场”、“中原无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经营中原”、“中原始平”、“跨据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带”等说法,均已证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经是一个地区。在《周书》、《北齐书》中也都把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看待。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综合上文所论,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现,这就是两汉时期的史书中,中原一词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区的原因。到了六朝时期,由于西晋王朝覆亡,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占领,大批居民南迁,这些离乡背井的人虽然漂泊在异乡,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故土,因而过去不被人们提起或看重的“中原”开始作为一个地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来。

请问什么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