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村村里有古建筑群,也是国家安全单位。 武怀让

博客 旅游 2024-01-08 10:38:44 2 1

武怀让,堤北头村村内有处古代建筑群,还是国保单位,一国保单位显圣王庙建筑群堤北头村位于孟州市区西3公里处,会昌办事处管辖。由堤北头村、河阳庄、小张厚庄、东门廊庄、集南头庄、杨疙塔庄、刘学惠庄、北地庄和汤庄等9个自然村组成,以村委会驻堤北头而得名。河阳庄,因黄河坍塌,河阳驿内人员迁至此

详情

国保单位-----显圣王庙建筑群

堤北头村位于孟州市区西3公里处,会昌办事处管辖。由堤北头村、河阳庄、小张厚庄、东门廊庄、集南头庄、杨疙塔庄、刘学惠庄、北地庄和汤庄等9个自然村组成,以村委会驻堤北头而得名。

河阳庄,因黄河坍塌,河阳驿内人员迁至此处建村而得名。

小张厚庄,原属张厚村,后因黄河坍塌,原村迁走,剩下的村民建村而得名。

东门廊庄,据传因村位于堤北头村东而得名。

集南头庄,据传因村位于堤北头村集市南而得名。

杨疙塔庄,据传明代刘思义之内弟杨斯前来探亲定居于此而得名。

刘学惠庄,据传黄河大水,刘氏十三世祖刘学惠迁居来此而得名。

北地庄,据传村位于河阳庄北而得名。

汤庄,据传明初汤氏兄弟迁此定居而得名

堤北头村,顾名思义,位于大堤的北头而得名。民国《孟县志》记载:“县西南八里有一小金堤,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民,于堤北头建村,故名。”

明正德年《怀庆府志》称为永安乡堤北头村;清康熙《孟县志》(乔志)称永安乡地北头村;乾隆《孟县志》(冯志)称永安乡还初里堤北头村和西地北头村;民国《孟县志》(阮志)称堤北头村,属一区;抗战、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属一区,1954年属义井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3年冬社改乡,属城关镇;1998年后归新成立的会昌街道办事处管辖。

据民国《孟县志》记载,堤北头村始建于明初洪洞大迁民时期,建村于小金堤的北面而得名。但堤北头村刘氏保存下来的清道光《刘氏家谱》序文里关于村名来历却有另外一种记载:刘氏原居河阳南关,后迁离城五里小金堤西显圣王庙旁西古阳堤北头居住。雍正七年(1729年),水患,再迁至今堤北头。乾隆《孟县志·金石》收录有一篇至正十年(1350年)《金堤西创建灵济昭祐显圣王庙记》的碑文,碑题所说“金堤西”即小金堤的西边。

小金堤,孟州历史上最早筑造一道大堤,大约始建于金元时期,大体上是南北走向,北起于今张厚村和中曹村南的土崖,南至于河。小金堤位于曹坡村南,并不位于今堤北头村南,且向西与堤北头村尚有一段距离。由此要知,《刘氏家谱》的记载是可信的,堤北头村是因建村在西古阳堤北头而得名,而非建村于小金堤北头而得名。

堤北头村刘氏祠堂之一

古阳堤北头是堤北头村,而古阳堤南头就是孟州历史上的下孟州城。下孟州城是相对于今天的孟州城,即上孟州城而言。如今下孟州城深埋在黄河河道的黄沙之下,难觅踪迹。

清《怀庆府志》记载: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防御史么公(史失其考),将孟州城向北迁移15里至安乐乡盐坎村重筑新城。逆向推算,下孟州城就位于堤北头南的黄河岸边。

汉武帝设立河阳县,县城位于今吉利区野戍镇,历汉、魏、晋几个时期,当时河阳县的范围大体上包括今天西虢镇、槐树乡、济源南部、孟津县北部一带,主要是作为古都洛阳的一处外围军事重镇而存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全国的郡县设置混乱。郡县多,官吏就多,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东魏开始就对全国的郡县进行了大量的废减,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河阳县,额税分属温、轵二县,河阳三城作为一个单纯的军戍重镇保留了下来,称河阳关。后温县也被废。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设置,开皇十六年(596年),重置河阳县、温县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对河阳县、温县的行政管辖地区也进行了重新划分,温县城向东迁至李城,河阳城从吉利迁至堤北头村南的黄河岸边。至此,孟县与温县始以济水(猪龙河)为界。唐会昌三年(843年),望升河阳县为孟州,继续保留河阳县建置,成为孟州的五个辖区县之一,孟州城与河阳城合而为一。演义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发配孟州城就是指的这里。

下孟州城历经隋、唐、五代、北宋,金几个朝代。金代,由于黄河河床的不断抬升,孟州城多次被洪水侵蚀淹没,金大定二十八年,防御史么公被迫将孟州城向北迁筑到今天的孟州城。

刘锡五同志故居

堤北头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锡五同志(1904--1970)的故里。

刘锡五的童年是在家乡的私塾中和跟随父亲在江苏淮安度过的,1924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订阅了《新青年》、《向导周报》、《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他的表叔中共党员武怀让也经常向他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24年,刘锡五因在学校积极参加反奴化和反文化侵略,被开除学籍。后经武怀让介绍,到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活动。

1924年8月,刘锡五在武怀让的介绍下,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进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上海大学党支部干事、上海浦东区委委员。

1926年10月23日,刘锡五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刘锡五根据省委的布置,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不革命可以吗?》文章,鼓舞革命群众与军阀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1927年元月26日,刘锡五曾回家乡,领导了孟县民众的抗捐税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27年后,刘锡五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委员,上海沪西区代理书记等职。1930年夏,刘锡五被派往东北,担任中共满洲局代理职工部长。同年冬,担任全国总工会华北特派员兼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顺直省委委员。12月,在中共北平市委扩大会议上当选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刘锡五被捕入狱,在长达5年的斗争中,他不畏强暴,立场坚定,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

1937年,刘锡五被营救出狱,调延安工作。1939年,刘锡五被派往太行山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刘锡五被调到东北,曾任西满二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嫩江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建国后,刘锡五曾任吉林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1955年当选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曾任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文革期间,刘锡五受到错误批判,强迫劳动。1970年2月28日,在郑州去世,享年66岁。

1979年元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刘锡五召开追掉大会并平反昭雪。

堤北头村有一处古代建筑群---显圣王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元代建筑大殿三间,清代建筑戏楼三间,清建筑舞楼九间。

据乾隆《孟县志》内《金堤西创建灵济昭祐显圣王庙记》的和庙内至正十一年《元宣慰同知宁德祖舍田碑记》记载,该庙修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原址位于今堤北头村东南约二公里处的小金堤和西古阳堤之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黄河再次发大水,洪水泛滥成灾,大水破防河堤冲入大庙,许多建筑倒塌。此后几年,黄河又多次决口。位于黄河岸边的村庄被迫开始向北边高地搬迁。乾隆二十四(1759年),现堤北头村民在搬迁时,把大庙中的几座保存较好的建筑整体搬迁至今址,与光武庙合建在新址。又修建了一些附属建筑,如戏楼、舞楼、廊房等,成为今天的规模。

乾隆《孟县志》记载:汉光武帝庙在县西南八里堤北头村。元至正三年,乡人李信建。后没於河,改建於本村东北隅。显圣王庙大殿后原有元代建筑刘秀殿三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倒塌,仅存木构件收藏于舞楼下面。

整个建筑群内价值最高的是元代建筑的显圣王大殿(实为偏殿,因其它殿房不存,故现称为大殿),位于寺庙中央,座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五脊悬山造,坐落于基座上,平面呈长方形。

大殿斗拱用材较大,当心间两朵,补间一朵,昂嘴偏瘦,呈三角形琴面昂。柱头铺作前后檐也不同,柱头铺作栌斗斗颌较深,檐柱为覆盆式柱头,上端略向内斜,有较明显的柱侧角,柱础为素面覆盆式青石质。

殿内为彻上明造,梁枋构件作工粗糙,大梁为元代作法,典型的双木拼梁。殿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大殿滴水为元代典型的园薄唇琉璃瓦,称“重唇板瓦”,上刻有连珠纹和锯纹。实榻门两扇,上有门钉九十九颗,门楣上有菊花形门簪四枚,次间板灵窗各一扇,为一座纯度较高的元代建筑。

民国十三年(1924年),堤北头镇初级国民小学就设立在显圣王庙内;1940年1月孟县师范学校也迁此。现显圣王庙已与学校分开,成为一处单独院落。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堤北头村是孟州市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村,国保单位显圣王庙建筑群增加了它文化的厚度,革命家刘锡五增加了它文化的深度。正是孟州不同村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孟州文化基因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都使孟州历史文化呈现出了它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李悦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

武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