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中最频繁严重的灾害)

博客 常识 2023-06-04 07:00:52 9 1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频繁而严重的灾害。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亚洲热带风暴,中国沿海城市区域出现的台风、

详情


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中最频繁严重的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频繁而严重的灾害。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亚洲热带风暴,中国沿海城市区域出现的台风、南方地区的干旱、高温、山洪、雷暴、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等。北美地区常见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雨(雪)。

中文名

气象灾害

外文名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释义

是自然灾害中最频繁而严重的灾害

种类

20余种

时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1、4、7月

相关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特点特征

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高。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主要灾害

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全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

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中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灾

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中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中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在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中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2016年11月23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三审《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二稿)》,维持“霾”入法,将霾等气象灾害纳入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时间分布

一月:寒潮,冻害,大雪,暴风雪等。

四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北暴雨,洪涝,冰雹。

七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洪涝,台风。

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等。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等。

华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变化

气象灾害屡破纪录

无论亚洲洪水、非洲蝗灾,还是欧洲和美洲的风暴,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2020年在继续肆虐。例如,飓风、台风等热带气旋如今发生的概率更大,威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所携带降雨量和侵袭范围都超过历史平均水平。

2020年,大西洋出现30场获得命名的飓风,打破纪录,导致至少400人死亡、经济损失410亿美元,以至于世界气象组织给飓风命名的26个拉丁字母全部用完,不得不起用希腊字母符号。[1]

“百年一遇”愈发常见

现有气候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未来极端天气、气象灾害会越来越频繁,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高级讲师萨拉·珀金斯-基尔帕特里克说:“最终,气候变化的影响会以极端天气、而不是平均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彼得里·塔拉斯说:“过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热浪和洪水等气象事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对策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包括开展气象灾害综合立体精细监测,做好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全国气象现代化已取得进展。地面气象观测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6%,国家级和区域数值预报产品实现了云上共享,推进了气象与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和融合应用。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监测预测及影响预估,加强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同时,开展灾害性天气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估,强化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共建共享共用基层防灾减灾设施和信息员资源,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2]

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中最频繁严重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