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早在战国时就在狄道(今临洮)设置陇西郡,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地理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陇西、临洮、岷县、定西多次成为州、郡、府一级行政机构的治所,是甘肃中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定西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早在战国时就在狄道(今临洮)设置陇西郡,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地理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陇西、临洮、岷县、定西多次成为州、郡、府一级行政机构的治所,是
详情
定西市
Dingxi City
甘肃省中部
19609平方公里
1个市辖区、6个县
安定区中华路街道31号
中温带半干旱区
秦长城、仁寿山、李氏龙宫、贵清山森林公园、灞陵桥公园
陇西站、定西站
甘J
公元前2070—1046年
300万人(2010年)
0932
743000
地级市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
7℃
300~500毫米
公元前2070—1046年
地级市
297万人(2014年)
0932
743000
概况
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全市辖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万人,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近年来,宝兰铁路复线的建成和兰定、兰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定西“兰州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金皇统三年(1143年)置定西县,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陇中地震改为安定州。1914年因同名改定西县,2003年撤定西地区设地级定西市。定西市所辖各县区的名称的来历也是各有不同。[1]
定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这里的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定西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安定区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6个县。
2016年5月,经甘肃省民政厅研究批复,同意撤销定西市陇西县柯寨乡,设立柯寨镇;同意撤销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殪虎桥乡、盐井乡、四族乡、石川乡、草滩乡,设立大草滩镇、殪虎桥镇、盐井镇、四族镇、石川镇,草滩乡撤乡改镇后更名为贵清山镇。以上7个乡改镇后,行政区域界线和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定西市共辖67个镇,5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
今定西地属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1046年),《尚书•禹贡》所分“雍州”之地,为西戎部族所居,有狄戎、戎襄戎羌等,其各分散居于便于游牧的溪谷地带自有君长,不相统属。西周晚期,西戎(羌)文化受到周人文化的影响(在陇西县城西郊西河滩遗址发现周文化遗存可以为证)。
春秋前期,秦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41年—前221年)同桓王九年亦即,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居于渭河中上游的邽、冀二戎、设邽、冀二县,今通渭县南、陇西县东为冀县辖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开疆拓土,称霸西戎,秦国势力到达洮河流域,控制了西戎部族(《史记•秦本纪》)战国时期,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泰国沿渭河继续向西开拓,“兵临渭首,灭狄、戎”(《后汉书•西羌传》)。渭河上游至洮河流域为秦国辖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戎之王”(《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后汉书•西羌传》),其中有居于洮河流域的构陷罕戎——罕候研。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在秦国境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41县,设县令管理百姓(《史记•秦本记》)。次年(公元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当时在羌戎居地所设的县均称为“道”,狄道(治今临洮)、豲道(在今陇西县东部及武山县)二县极有可能置于此时。秦孝公继承秦国“初租禾”的制度,注重农业生产,“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2年)始置陇西郡,郡治狄道(《水经注》、《后汉书•西羌传》)。狄道即今临洮县,今定西地区全境均辖于陇西郡。陇西郡因其郡治位于“陇水”、“陇坻”之西,故名“陇西”(《水经注》并引东汉应劭注)。陇西郡为今甘肃省最早的建署之一也是今定西地区设郡之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5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羌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洮即今岷县,羌中即今甘南。临洮县为今岷县境内设县之始。秦始皇于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当时,今定西地区地域仍属陇西郡辖,郡治狄道。陇西郡辖狄道(治今临洮)、枹罕(治今昔对比天水)、下辨(治今成县)、西(治今西和、礼县境内)7县。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陇西郡地。新设安故(治今临洮县南安下川)、氐道(今礼县西北)、首阳(治今渭源)、原道(辖今陇西东部与武山县)予道(今岷县西南)羌道(治宕昌及舟曲境内)、襄武(治今陇西)、大夏(治今广河)。
陇西郡辖县包括原秦置狄道、氐道、临洮、羌道西上邽及新置的大夏、安故、首阳、襄武予通共辖11县,设有“铁官”、“盐官”专事铁盐经营。于临洮县设南部都尉管理羌戎等少数民族。首阳县是今渭源县设县之始,襄武县是今陇西境内最早设的第二个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郡分划出东北部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辖有陇山以西的平襄、阿阳(治今静宁南)、街泉(治今庄浪东)、陇县(治今大陇山西)、清水(治今清水)、略阳道、戎邑道、绵诸道、罕秆、兰干、望桓(今天水)、冀县(治今甘谷)、原道(辖今陇西东及武山县)、勇士(辖今榆中、定西、治今榆中县青城乡),本捷共16县。设骑都尉于原道县密艾亭,并设属国都尉于勇士县满福(治今定西县巉口镇),管理归附汉朝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事务。又设“秦亭”于陇山西面以联系“陇关”,便利邮置。
平襄县为今通渭县境内设县之始,天水郡属国都尉治满福为今定西县有建置之始。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13个刺史州部),每部州设刺史一员,巡行郡国,督察地方官吏和豪强。陇西、天水二郡隶属凉州刺史部辖。王莽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变更郡县名称,改陇西郡为厌戎,狄道为“操虏”、氐道为“亭道”、予道为“德道”、大夏为“顺夏”、襄武为“相桓”、西县为“西治”;改天水郡为“填(镇)戎”、平襄为“平相”、戎邑道为“填(镇)戎亭”、望桓为“望亭”、冀县为“冀治”、勇士为“纪德”、清水为“识睦”、兰干为“兰盾”。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纪人隗嚣等起兵于天水郡成纪县,攻下郡治平襄,继而占领陇西、金城等郡,建立割据政权。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265年)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恢复王莽所改郡县之名。建置由原郡县二级改为移治州、郡县三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刘秀荡平隗嚣割据政权,陇西、天水二郡归汉。凉州刺史部驻陇西县(今张家川)、陇西、天水二郡乃属于凉州刺史部辖。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平襄移治冀县(今甘谷),并将原辖于陇西郡的上邽县划归天水郡辖。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从襄武县南部移置鄣县(今漳县)。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将原郡县二级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汉献帝建安中期(196—220)从汉阳郡移置南安郡。陇西郡治狄道辖十一县: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枹罕、白石、鄣、河关(在今临夏境积石山县)。
襄武县有五鸡聚、临洮县境内有洮河流域索西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筑,徙(南部都尉驻此),又有望曲谷(临洮西南部)龙桑城(在临洮东北)。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三月又因羌汉战争,将陇西郡治由狄道迁于襄武县。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秋,陇西郡治复还狄道。襄武作为陇西郡治历14年。南安郡,治原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原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汉阳郡辖13县,其中平襄(治今通渭)、勇士(辖今定西县北部)、原道(辖今陇西县东部及定西县东南部)、显亲(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治今静宁县李店乡)四县地辖今定西地区北部地域。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州牧,郡县更为州、郡县三级制,安增设南安郡(在陇西县境内)、辖豲道在今武山境内、中陶(在今陇西、漳县境内)3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曹魏分全国为13州,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长安)移置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当时秦州辖陇西(治襄武)、南安(治豲道)、汉阳(即天水郡,治冀县)、广魏(治临渭、今秦安县东南)4郡。陇西郡治襄武县辖襄武、狄道、临洮、鄣县、首阳、安故、大夏、氐道、河关(治今各石山县)9县。南安郡治原道。辖原道、新兴、中陶3县。
汉阳郡(即天水郡)治冀县辖冀县、显栾(在今通渭东、秦安西,治今秦安县金城乡)、成纪(在今静宁县李店乡),西县、上邽、新阳6县。广魏郡,治临渭。辖平襄(今通渭)等5县。由于魏蜀相争,曹魏在陇西郡辖地屯兵驻军,与蜀汉进行拉锯战。
西晋时期(265—316年)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由三国时曹魏广魏郡改置)武都及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郡合7郡置秦州治冀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秦州并入雍州治长安(今西安)。太康七年,复置秦州,移治上邽(今天水)。陇西郡(国)治襄武。辖襄武、首阳、临洮、狄道4县;南安郡治原道辖豲道,新兴、陶三县;平襄县辖于略阳郡(治临渭)。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0年—299年),新设狄道郡属秦州,治狄。辖原陇西郡的狄道、临洮、河关3县,新置洮阳、遂平、武街(治今临洮窑店)、始兴、第五、真仇6县。狄道郡共辖9县。此时陇西郡仅辖襄武、首阳二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今定西地区先后为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分裂割据政权所控制,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建置更替,遂使领属亦很紊乱。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陇西太守当勋、南安太守杨韬归降匈奴族刘曜建立的前赵(都长安),前凉主张茂(都姑藏,今武威)遣将陈珍率羌、氐之众击败前赵刘矅,克复南安郡隶于河州(治枹罕)。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前凉主张骏尽有陇西郡地,派秦州刺史王翟镇守陇西,后陇西人李俨杀大姓彭姚,自立陇右。前凉主张玄靓(335—362年)遣牛霸讨伐李俨,陇西郡复归前凉,仍隶秦州。氐族符健建秦(351—394年)都长安。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前秦主符坚遣蒋登率兵5万,夺取陇西、南安二郡,以要衡为陇西太守,祖珍为南安太守。前秦置河州治枹罕,辖3郡:陇西郡治襄武,领3县;武始郡治狄道领1县、南安郡治原道,领3县。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前秦所辖区。匈奴族石勒建后赵(319—350)都襄国(治今河北邢台),置秦州,陇西、南安二郡辖于秦州。今定西地区地城为后赵所辖。羌族姚苌建功立业后秦(公元384—417年),陇西、南安、武始3郡辖于雍州(治长安)。鲜卑族乞伏国仁建西秦(385年—431年),都苑川(在今榆中境内)。置秦州(在今榆中境内),大夏、武始(治今临洮)、安固(治今临洮南部)、陇西(治今陇西)、南安(治今陇西东)等郡辖区于秦州,郡县时有兴废。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秦州。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今定西地区为北魏、北固统治地域之一。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废中陶、禄部二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地归襄武县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846年),分全国为38州。今定西地区地域为秦州、河州二州的辖的。陇西郡,治襄武。领襄武、首阳(治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道领桓道、新兴(辖今陇西、漳县、武山部分地域)2县,此二郡辖于渭州。武始郡,治勇田县,(在今临洮县北部)领勇田(太平真君八年即447年置)、狄道、阳素(在今临洮境内)3县。临洮郡(太平真君六年即445年置治今岷县)领赤水(在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县石门乡)、龙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3县洪和郡(治今临潭)领水池(太平真君四年即447年置)、蕈州(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即474年置,北二县均在今卓尼与渭源交界的洮河流域)3县。此3郡辖于河州(治枹罕,今临夏)。
北魏孝庄帝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陇西),所辖3郡:陇西郡领襄武、首阳(今渭源)2县;南安阳郡治桓道,领桓道(在今陇西东南)、中陶(在今漳县、武山境内)2县,广宁郡(在今漳县境内)领彰县、新兴2县(均在今漳县、武山境内)。今通渭、定西二县之地为北魏秦州的北部。西魏时期(535年—557年),今定西地区为西魏的西南边疆,属3州4郡的辖地:河州治枹罕。辖区武始郡(治今临洮北),辖区相当今临洮定西一带。渭州辖陇西郡州郡并治襄武(今陇西),广宁郡(治今漳县境内)辖区相当于今陇西、通渭、漳县一带。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置岷州并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州郡同治于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相当规模于今岷县、宕昌一带。大统十五年(551年)改首阳为渭源县,境内曾设置渭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
北周时期(557—580年)
河州辖武始郡,领狄道县。渭州辖2郡: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南安郡领彰县及原桓道县地(今陇西县东部)。岷州辖5郡:同和郡领溢乐、水池2县;川郡领基城县;洪和郡领当夷县;博陵领博夷、宁人2县;洮城郡领和政县。在今通渭县境内设交州,辖安阳郡,领安阳、乌水2县。
隋朝时期(581—907年)
隋朝(581—618年),今定西地区为陇西、会宁、金城、临洮4郡辖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陇西、临洮、渭源3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岷州,复置陇西、临洮2郡。陇西郡治襄武(今陇西),领襄武、陇西、鄣县、渭源、长川(治今秦安县北)5县,今通渭县地为陇西郡长川县辖地。今定西县为会宁郡辖地。狄道县(今临洮)辖于金城郡(今兰州),改西魏溢乐县复为临洮县(今岷县)辖于临洮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原南安郡,移武阳县属渭州,开皇八年(588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复溢乐县名并为州治。于岷州境内置和政、当夷2县。唐朝时期(618年)得置渭州,治襄武,襄武领陇西、渭源、鄣县4县。
今通渭、定西二县为渭州北部地域。唐玄宗于宝初年(742—751年)划兰州属狄道县,置临州,治狄道,并置安(长)乐县(在今临洮、康乐境内)。天宝元年(742年)改随置岷州为和政郡。肃宗乾元元后(758年)复置岷州,领溢乐(今岷县)、右川、和政(均在今岷县境内)3县。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渐强,乘机侵入陇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代宗宝应元年至二年(762—763年)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在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今定西地区为吐蕃占据,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央王朝统属。
宋、金时期(960—1234年)
北宋时期(960—1127年)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建置,县下辖有城、寨、堡。县、寨时有升降;寨、堡时有升降及罢废。宋仁宗皇右四年(1052年),因唐末渭州陷于吐蕃后将渭州移置于平凉(今平凉),遂以原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陇西),属秦州(今天水)辖。北宋时期,今定西地区地域北部为宋与西夏的交界地带,全境先辖于秦凤路,后属于熙河(兰会)路。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元年(1068年)开始着手开拓熙(州)、河(州)的部署,命王韶至秦州沿渭开何西开拓,设市易司于古渭寨。由于军事的需要,自熙宁元年(1068年)至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在今定西地区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寨、堡。熙宁四年(1071年),王韶于狄道筑“武胜城”,初名“武胜军”,后改为“镇洮军”。
熙宁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为通远军,同年于镇洮军置熙州(今临洮),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岷州(今岷县),遂建置熙河路,辖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及通远军(巩州)。秦凤路(治凤州;在今陕西凤县境内)所辖的会州治敷文县(今靖远),领1城1寨:
安西城,筑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赐名(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关川河西岸);平西寨,筑于绍圣四年(1070),赐名(在今定西县鲁家沟)。秦州辖鸡川寨(在今通渭县鸡川镇),筑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
熙州,治狄道县(今临洮),领狄道1县及康乐1寨并9堡:熙宁五年(1072年)置渭源堡(在今渭源)、庆平堡(在今渭源县庆坪)、通谷堡、北关堡(在今临洮县城北20里)4堡、熙宁六年置南关堡(在今临洮县玉井乡)、当川堡(在今康乐县境内)、南川堡(在今临洮县南30公里)3堡、熙宁七年(1074年)置结合堡(在今临洮县辛店镇)、元丰七年(1084年)置临洮堡(在今临洮县巴下寺)。又:宋哲宗元右六年至七年(1091—1092年)筑蟾牟山堡(在今定西县杏园乡牛家营村)与华川堡(在今通渭县马营镇),同时筑护耕七堡于定西城至通渭寨之间,属熙河路辖。
巩州,治陇西县,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通远军为巩州,领3县、1城、6寨、7堡:陇西县,哲宗右五年(1090年)置,为今陇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县、宁远县(在今甘谷、武山县境内)。定相城,元丰四年(1081年)从西夏恢复后所置(在今定西县城区),赐名,为定西县得名之始。永宁寨,来远寨(后同升为县)、通渭寨,熙宁元年(1068年)置(在今通渭县什川乡八里湾李家坪,后升为县又降为寨)、熟羊寨(在今陇西县首阳镇),熙宁元年(1068年)置,通西寨(在今陇西县通安驿乡古城村),熙宁五年(1072年)置,三岔堡(在今陇西县北面25里)、熙宁四年(1071年)置,榆木岔堡(在今定西县团结乡好地掌)与熨斗平堡(在今定西县鲁家沟青石峡喜家岘均置于熙宁五年(1072年)),约于熙宁元年(1068年)置者达堡、七麻堡、本当堡垒、扑麻龙堡4堡(系吐蕃语音泽,均在今通渭县境内)。又:熙宁六年(1073年)置哑儿峡寨(在今陇西县东四址里铺渭河北岸山嘴),属通远军所辖。
岷州,(治今岷县),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领3县、5寨、3堡、1监:右川县(治今岷县境内)、大覃县(治今西和县境内)、长道县(治今礼县境内),临江寨、荔川寨、麻川寨(在今岷县梅川镇)、闾川寨(在今岷县闾井)、宕昌寨(在今宕昌县)。遮阳堡(在今漳县大草滩乡协店子)和谷藏堡(在今岷县境内县城西40里)。熙宁七年(1074年)置,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熙宁十年(1077年)置,滔山铸钱监熙宁九年(1076年)置。此外,岷州还先后辖区有白石镇(在今西和县境内)、盐官镇(在今礼县境内)、故城镇、马务镇(在今武山县马坞乡)、良恭寨(在今宕昌县境内)。
金代(115年—1234年)
金于宋钦宗靖康二年亦即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来北宋建立金国,其建置多承宋旧制在今定西地区及兰州、会宁、临夏等地域设置临洮路,辖1府、6州、16县: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熙州为临洮府,置熙秦路总管府。领狄道、当川(在今广河县东)、康乐(今康乐县)3县。并辖康乐寨(后升为县)、庆平镇、景谷城,渭源、临洮、南川流不息、通谷4堡。巩州,治陇西县,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升军事为通远军节度使。领陇西、安西(在今定西县北三十里铺)、定西(定西县)、通西(在今陇西县通安乡古城村)、通渭(在今通渭县城区5县。并辖熟羊、来远、永宁、南川4寨及盐川镇(在今漳县盐井镇)。金宣宗贞右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领定西通西、安西3县。
洮州辖区铁城堡(在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凤翔路秦州辖鸡川县(在今通渭县鸡川乡),金宣宗贞右四年(1216年)鸡川县辖于西宁州(在今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设巩昌府,治陇西县,十月以汪显为巩昌便宜总帅。这是“巩昌”得名之始。南宋(1127年—1279年)利州西路西和川辖佑川县(在今岷县境内),今岷县地及漳县新寺镇一带为南宋辖地或宋金边界,漳县新寺镇滴水崖有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所刻“佛”字摩崖石刻题记可证。
元代(1271—1368年)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建置为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元初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师府,治陇西、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5府及秦、陇、定西、河、洮、岷等27州。至元八年划岷州归脱思麻路所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巩昌路总管府。至元21年(1284年)划去部分州,辖有巩昌、平凉,临洮、庆阳4府和秦、陇、宁、定西等15州。今定西地区地域属陕西行省巩昌路、定西州、临洮府、及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巩昌路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宁远(今武山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鄣县(初治今漳县盐井镇,大德年间县城被洪水洪毁,移治漳河北岸,改鄣县为漳县)5县。定西州治定西县。至元三年(1265年)并定西、安西、通西三县入定西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临洮府,治狄道县(今临洮县)。领狄道渭源2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县。吐蕃等处宣慰使脱思麻路治岷州(今岷县)辖岷州,领铁州(治今岷县维新乡元山坪)。至元七年(1270年)将原金代所置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辖于秦州(今天水)。
明代(1368—1644年)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今甘肃省地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省制,分别设置承宣布布政使司(长官称为布政使),掌民政与财政预算;提刑按察使(长官称为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初掌军事,后兼管理民政。三司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立制,各不统属、互不兼任。陕西等处承宣布布政使司驻西安府,所辖4府,巩昌府与临洮府统于陕西布政使司所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陇右道辖临洮、巩昌二府洮、岷、河、兰4卫。洪武年间置洮岷茶马司。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没洮岷道貌岸然辖队、文成漳4州县及洮、岷2卫、西固一所。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陇西县。统3州14县。领陇西、通渭、伏羌(今甘谷县)、宁远(今武山县)、漳县、安定(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今定西县)、会宁、西和、咸县。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巩昌卫、统于陕西都指挥使。秦州直隶州(治今天水市),领秦安、清水、礼县;阶州直隶州(治今武都县),领文县。徽州(治今徽县),领两当县。临洮府,治狄道县。统兰州、河州2州,领狄道、渭源2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临洮卫。统于陕西都指挥司。兰州直隶,治兰州,领金县(今榆中县)。河州(治今临夏)。岷州卫,驻岷州(今岷县)。洪武四年(1371年)置岷州千户所及铁城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岷州卫,领西固城宁御千户所(在今舟曲)。统属于陕西都指挥司。洪武二十四年设岷州,隶巩昌府辖。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岷州军民指挥使为岷州卫,嘉靖四十年(1561年)革去岷州卫。
清代(1644年—1911年)
清初沿袭时代旧制,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分为左、右布政使司。以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府(今陇西县),辖今甘肃全境。康熙六年(1667年)更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1668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康熙八年(1669年)甘肃正式建省。实行省、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今定西地区地域辖于巩秦阶道、兰山道巩昌府、兰州府。巩昌府,治陇西县。领陇西、安定(今定西县)、会宁、通渭、宁远(今武册县)、伏羌(今甘谷县)、西和、漳县8县及岷州(今岷县),洮州厅(今临潭)1州一厅。道光九年(1829年)划漳县归陇西县辖,设陇西县丞管理。兰州府,治皋兰县(今兰州市)。领皋兰、金县(今榆中县)、靖远、渭源4县及河州(今临夏)、狄道(今临洮)2州。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时期,甘肃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县二级体制,间有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3月,北京北洋政府成立,甘肃省行政区划仍没清代省、府、县三级体制,“道”为省“布政使署”的派出机关。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公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统一了全国地方官制和行政建制设置。省“布政使署”改称“行政公署”,长官由“布政使”改称“民政长”,同时将麻、直隶州直隶厅一律裁废,推行省县二级制。仍保留“道”作为省的派出机关。
省“民政长”改称“巡按使”,县长官称“县知事”。“道”长官由“观察使”改称“道尹”。民国五年(1916年)7月,甘肃省设置7个道,省长官称为“省长”。兰山道,驻皋兰县(今兰州),领狄道(今临洮)、洮河(治今临洮县北境民国2逐步形成4月改置狄道州沙泥分州为沙县,次年改为洮河县。)、渭源、定西(民国3年1月改安定县为定西县)、陇西、岷县(民国2年2月改岷州为岷县)、漳县(民国2年2月恢复漳县建置)等县。通渭县属渭川道(原陇南道、驻天水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18日,甘肃省政府成立,驻兰州,改称“省长”为“省主席”,废除“道”,改为“行政区公署”,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民国17年(1928年)撤锁“行政公署”,实行省、县二级区划体制。
民国18年(1929年)1月,狄道县改称临洮县,21年(1932年)6月10日,临洮县析出西部置洮西设政局,次年为康乐设政局。29年(1940年)改置康乐县。民国21年(1932年),甘肃省政府始置派出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25年(1936年)设第一专区驻岷县。民国32年(1943年)5月,置会川县(驻官堡,今渭源县会川)。民国33年(1944年)7月13日,从第一专区析临洮,定西等8县置第九专区驻临洮。民国38年(1949年)第一区(岷县专区)驻岷县,领岷县、陇西、漳县、临潭、夏河5县及卓尼设治局。第四区(天水专区)驻天水,通渭县为其属县。第九区(临洮专区)驻临洮,领临洮、河(治辛甸)、渭源、定西、会川(官堡)、榆中、康乐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定西地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化。甘肃省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二级制,在省、县之间设置专区,作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专区,县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之后恢复“地区专员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关构,地区代管县。2003年底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1949年—1956年.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甘肃省行政区域设置,成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22日,中共甘肃省委电示,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辖定西、榆中、会宁、靖远、静宁、西吉、海源7县,析出原辖的景泰县划入武威分区。岷县专区,驻岷县,辖岷县、渭源、会川、漳县、陇西、临潭6县及卓尼设治局。
通渭漳县2县辖于天水专区;临洮、洮沙2县辖于临夏专区。1950年5月20日,撤销岷县专区,将岷县划武都专区;渭源,会川2县划归定西专区;陇西、漳县2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锁临夏专区的洮沙县并入临洮县,由定西专区析出静宁、西吉、海源3县划归平凉专区。1951年4月定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甘肃省人民政府定西专员公署。1955年2月改称甘肃省定西专员公署。1956年1月,将原省直辖的皋兰县、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及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此时,定西专区辖12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会川、临洮、榆中、皋兰、永登、景泰、靖远。1957年—1965年.1958年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4月4日,撤销景泰县并入皋兰县;撤销会川县,并入渭源县;将原辖于武都专区的岷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原天水专区所辖漳县,并入武山县。
10月25,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白银市由定西专员公署代管。12月16日,从天水专区析出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10日,撤销皋兰县,分别并于兰州和白银市。撤销渭源县分别并入陇西、临洮2县。撤销宕昌县,分别并入武都、岷县2县。
1961年11月25日,设立临洮专区。12月15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漳县、渭源建置。
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临洮专区;将原白银市属皋兰、靖远二县及原属临洮专区的临洮、渭源2县均划归定西专区。将岷县划归武都地区,漳县划划天水专区。
至1965年,定西专区辖9县:定西、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榆中、皋兰、靖远。
1966年—198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各级人民委员会相继改称“革命委员会”,“专员公署”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10月1日起,专区改称“地区”。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70年3月25日,榆中、皋兰2县由定西地区析出划归兰州市。
至1976年,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临洮、陇西、通渭、渭源、靖远、会宁。
1977—2003年,1979年1月30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二次会议依据宪法规定,决定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定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1月1日,甘肃省行政区划为省、州(市)县二级制或省、县二级制,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5年6月将原辖于定西地区的靖远、会宁二县划归新成立的白银市(8月1日正式成立),10月,析出原辖于天水地区的漳县及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此时,定西地区辖7县:定西、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
2003年4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03)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的批复》,定西地区撤地区设市,辖一区六县:安定区(由原定五县改称)、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同年12月26日,召开定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定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至此,原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2004年撤并乡镇后,乡镇数量由原来的168个缩减为119个,其中镇建制为60个,乡建制为59个。
自然地理
位置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北与兰州、白银市相连,东与平凉、天水市毗邻、南与陇南市接壤、西与甘南州、临夏州交界。总面积19609平方千米。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势
定西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全境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平均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气候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自然资源
药材
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水能
水电资源很丰富,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定西市20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87万千瓦以上,可供开发利用45万千瓦。定西市2011年有5座330KV、15个110KV、63个35KV变电站电网,承载能力大电力供应充裕。漳县的贵清山、遮阳山渭源的莲峰山、首阳山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通渭温泉等都极具开发价值。甘肃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定西电网的承载能力强大电力供应充裕。
矿产
定西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50多种,其中黄金、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石、硅石、汉白玉等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漳县红柱石储量1亿多吨是世界第四、国内第一大型矿床;岷县寨上金矿资源量108.6吨,是甘肃境内探获的第二座超大型黄金矿床;花岗岩、大理石及盐岩储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和3.5亿吨。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定西市常住人口为2698622人。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702559户,家庭户人口为26257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9人减少0.55人。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73169人,占50.88%;女性人口为1325453人,占49.1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36下降为103.60。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6066人,占18.38%;15-64岁人口为1969126人,占72.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233430人,占8.6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6个百分点。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05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62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619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454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交通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定西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经济
综述
定西市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定西市2013年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5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55.25万亩。定西市粮食总产量达153.24万吨,增长11.55%,其中夏粮和秋粮总产分别达15.84万吨和137.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6.66%和15.08%。年末大牲畜存栏61.45万头,比上年增长3.98%。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93.22万头、29.78万头、87.08万只和309.3万只,分别增长2%、0.71%、2.45%和-2.47%。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96.46万头、5.91万头、40.26万只和258.0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68%、2.07%、3.55%和-1.06%。全年肉产量8.84万吨比上年增长4.25%;禽蛋产量9279吨下降2.47%;鲜奶产量8582吨增长8.34%。
第二产业
定西工业已步入依托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围绕资源搞开发的发展阶段,铝冶炼及深加工、现代制药、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精盐化工、装备制造、矿产电能开发、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定西市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53亿元,增长19%。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88亿元,增长2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9.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21.9%。
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59%,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增长6.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4.41亿元,增长43.5%;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增长42.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62亿元,增长5.6%。
2013年发电量14.1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7%;塑料制品1.42万吨,增长35.6%;铝材23.72万吨,增长101.6%;水泥354.92万吨,增长33.9%;中成药0.22万吨,增长68.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53亿元,增长39.55%。产品销售率为9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增长52.96%。
第三产业
定西市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2013年完成客运量5277万人,比上年增长6.47%。货运量4558万吨,增长39.73%。客运周转量244619万人公里,增长10.08%;货运周转量1036681万吨公里,增长42.08%。全市客运线路487条,公交线路25条,公交车辆305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辆1908辆。
2013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16810.5万元,比上年增长16.1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966.5万元,增长26.66%;电信业务收入109844万元,增长15.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6.23万户,比上年下降14.82%;移动电话用户223.96万户,增长14.42%。电话普及率达到86.69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8.04部。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34%。
2013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92.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7亿元,下降16.81%。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29%。
教育
定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漳县、岷县两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全市“两基”工作全面达标。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教育”。
2013年末定西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171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68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5744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1698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8752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10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1%。2013年,向中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31685人,比上年下降3.27%,高考录取率达到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社会
科技
2013年定西科学技术支出32982万元。2013年评定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6项;认定登记技术服务合同44份,交易额1.5亿元,增长20%。受理专利申请359件,比2012年增长36.5%;授权专利203件,增长39.0%;授予发明专利权15件,下降0.1%。
文化
2013年定西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62%,占生产总值的1.49%。201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视台8座,电视发射机16部,广播调频发射机30部。有线电视用户9.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万户。2013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7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5%。《定西日报》全年共发行355期,累计发行3万份。
卫生
2013年末定西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41个,其中医院29个,乡镇卫生院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村卫生室1947个,门诊部26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0个,卫生监督所7个,采供血机构3个,健康教育所2个、在职医学培训机构1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123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91人,注册护士271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924张,其中医院8209张(综合医院5461张,中医院2398张),乡镇卫生院323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6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5张。
社会保障
2013年末定西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0903人,比上年增长4.4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6403人,增长4.15%;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7255人,增长2.1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2536人,增长1.2%;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5983人,增长10.1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98859人,增长22.83%;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527489人,增长1.72%。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5.8亿元,增长16.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3.9亿元,增长31.1%。
2013年末定西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235.66万人,参合率达到95.91%,较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68003.97万元,比上年增长9.13%;累计受益268.8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3%。2013年城市医疗救助5.05875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2.9981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的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1.6万人。定西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8662人,2013年共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5852万元。全市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03281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60817万元。
旅游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同时还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
青山绿水,一直是定西人民的追求,人们渴望好山好水。但几十年前,“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囿于技术和经济条件制约,树苗的成活率很低。[2]
地方特产
陇西的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甘肃省“名特小吃”。“清吉”牌洋芋、“雪川”牌精淀粉、“效灵”牌和“星月”牌中药材、“足赤”牌肉制品和“陇原岁月”牌白酒等11个名优产品提高了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岷县当归、洮河绿石砚中瑰宝、通渭荞圈圈、雪山驼掌、临洮干甜醅等。
推荐 : #tag #tag #tag
谁的用英语怎么说 谁的用英语怎么说
泰国女子组合((g)idle成员介绍分别是) 泰国女子组合four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