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促织》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上册)(共16篇),欢迎大家分享。篇1:《促织》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上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家蒲松龄
详情
【导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共16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作家蒲松龄
b)知道《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和他人仿作
2、过程与方法:
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b)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b)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后喜剧首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二、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3、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三、文章脉络
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分段如下: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征虫”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虫”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虫”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虫”、“失子”、“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献虫”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评虫”
四、知识积累
1、正音
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 ruò 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 蹄躈 qiào 龁hé 觇视 chān 赉
2、通假字:
(1)手裁举 (段6) “裁”通“才” (2)昂其直(段7) “直”通“值”
(3)翼日进宰(段8) “翼”通“翌”
3、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 (段1) 名作状,每年 (2)试使斗而才(段1) 名作动,显示才能
(3)得佳者笼养之(段1) 名作状,用笼子 (4)昂其直 (段1) 形容使动, 使…高
(5)辄倾数家之产(段1)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段2) 形容意动,认为…对
(7)早出暮归 (段2) 名作状,早上、晚上(8)旬余,杖至百(段2) 名作动,打板子
(9)大喜,笼归(段4) 名作动,用笼子装 (10)上于盆而养之(段4) 名作动,放置
(11)蟹白栗黄(段4) 形作名,白肉、黄粉 (12)取儿藁葬 (段6)名作状,用草席
(13)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意动,认为…劣 (14)日与子弟角 (段7) 名作状,每天
(15)而高其直 (段7) 形容使动,使…高 (16)成述其异 (段8)形作名,非凡本领
(17)益奇之(段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4、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5、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 ③ 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6、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列出结构提纲。
起因:征虫
开端:觅虫
发展:求虫--得虫
高潮:失虫--得虫--斗虫
结局:献虫
尾声:因虫得福
2、据情节,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1)故事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2)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得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六、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本文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 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1、速读课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2、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惊),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喜),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至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三、课堂小结。
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四、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五、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六、教后记:
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2、关于作者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主旨的揭示,以“喜剧”是否为“喜剧”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深意,以及对于蒲松龄的评论所蕴含思想的理解。
侯晓旭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篇2:《促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促织》(第一课时)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设计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解题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疏通文章重点词句
让学生通读全文,教师点拨重点疑难词句。
假此科敛丁口假:借,利用
成然之然之:以之为然,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靡:没有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覆去。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
如披冰雪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之:代蟋蟀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径:径直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虫尽靡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跬:跨出一大脚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信:确实,的确
4、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
在上面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读全文,然后给每个小段拟定一个小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个字,其中一字必须是“虫”字。)
[明确]《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提问: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
篇3:《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无题》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2、能理解诗中的美句;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学生读)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教师介绍)
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 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 ,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学生读)
李商 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教师介绍)
批注:朦胧婉曲、 深情无限
(二)一读解其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点评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
学生个别朗读,点评
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3、学 生对照注释思考,两两互译。
4、全班交流,点评。
5、归纳:别离之景-别后思念-别后期待
(三)二读赏其美:
1、问:诗中哪句写得美呢?请思考,并且 用笔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批注,交 流
教师点拨,重点评析颔联
颔联品析: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 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2、知识归纳: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3、引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会警句。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三读解其难:
1、 引出难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求: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 作用。第一,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要阐释它的作用。
2、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 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 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3、知识归纳:用典,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4、引入:《赤壁》,体会用典
5、有感情的朗读
(四)四读诵其情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朗读背诵
(五)总结:一诗四读
(六)作业:用本课 所学的方法诵读欣赏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总体感觉这首诗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作为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如果单纯的和学生谈爱情,可能在教学上 就走入一定的误区。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我主要通过诵读、美点赏析,难点理解几个方面赏析这首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各联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也让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就是说,一节课中要学生完成哪些目标内容,教师要心中有数。诵读的方式要多样化,齐读与个人读结合,背景的引入要讲究时机。情境的设计还要更贴合学生。
2、教师要理解教学内容,确定整节课教些什么,怎么教,将整节课的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
3、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既能增加教学的量,又能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侯晓旭
[《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4:《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35《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自悟,完成一下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通过课文了解了什么)
c.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准备跟同学交流。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脏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读《资料袋》,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侯晓旭
篇5:信 教学设计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
1、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2个生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子的含义:“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3.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默读课文,默读时要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时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在电话没有普及之前,要和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人们通常采用写信的方式。你写过信吗?收到过信吗?见到过信吗?
2.板书课题: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有个小朋友,刚学会写信,想写好多的信。这些信都是替谁写给谁的呢?自由读课文。
2.交流讨论,多媒体出示:
雏鸟 妈妈
花朵 蜜蜂
大海 小船
云 云
树 树
自己 自己
3.结合交流讨论,学习“雏”
媒体演示:
(1)雏鸟的图片。“雏”的意思就是刚出生的鸟。
(2)“雏”共有( )笔。
(3)比一比组词:雏( )准( )难( )推( )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二节--第六节。
1.读读想想,这么多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交流讨论,媒体出示:回巢、采蜜、航海、春雨、森林。
3.结合交流,学习“巢”。
媒体出示鸟巢图:
(1)“鸟巢”是什么?“鸟巢”又可以叫“鸟______”?
(2)“巢”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小下大,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要注意。练习写字。
4.再读读2--6节,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些信?
5.交流讨论,媒体出示:黄昏、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理解词义:黄昏(读读第二节,说说黄昏指什么时间?)
姹紫嫣红(指导看注释,启发说说春天有哪些花?)
读读2--6节,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
(1)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
(2)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 ,让她快快回巢。
(3)*因为__________,所以替______给______写信,__________。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读第6节,理解“心贴得更紧”的意思。第2--5节:学生自选一节练习朗读,大组交流。
(二)研读第一节
1.读读,思考:为什么信要用心来写?
2.练习默读第一节。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雏鸟、回巢、自己、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绵绵春雨、天边森林
2.试试你身手: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试着说几个:
例:风(平)浪(静)
山(清)水(秀) 风(和)日(丽)
情(深)义(重) 窗(明)几(净)
3.熟读背诵课文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姹紫嫣红 风平浪静
*(2)模仿课文的样子,试着写几句话,第一节可以用,也可以自己写。
2.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雏鸟、黄昏、森林、自己、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信 教学设计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6:促织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 教案教学设计
蒲松龄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4、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提问: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们知道他的代表作吗?
二、作者与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创作大约始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四十岁左右成书,后又经不断修订,增补前后达三十年之久。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广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复加工,毕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聊斋志异》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涉及政治统治的,如《促织》、《梦狼》、《窦氏》;有反映科举制度的,如《司文郎》、《考弊司》、《于去恶》、《王子安》;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连城》、《阿宝》、《青梅》;有概括生活经验,带有寓言性质的,如《画皮》、《峻山道士》、《狼》;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作者将笔触涉入杳冥荒诞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现实中的矛盾移到幻想领域里,从而酣畅淋漓,游刃有余。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揉为一体,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板书: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初读课文(初读要求: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活动设计2】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第一段:
①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表时间,有每年的意思。省略了介词“于”和动词宾语“之”--“岁征(之于)民间”。
②此物故非西产:“故”,副词,可译为“本来”“原来”。
③以一头进:承前省略了宾语“之--上官。”
④试使斗而才:承前省略“使的”宾语“之--促织”和“才”的主语“其--促织”。
⑤因责常供:“因”,连词,于是。与现代汉语“因为”意义不同。
⑥令以责之里正:蒙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促织”,“令以(之)责之里正”
⑦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笼子养”。
⑧辄倾数家之产:“辄”副词,“就”,表承接。“倾”,“使……用尽”,使动用法。
第二段:
①邑有成名者:“邑”,古代称国为邑;京城也称邑;泛指一般城市;旧时县的别称。
②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会征促织:“会”,适逢,正赶上。
④敛户口:“户”,人家;“敛”,征收;勒索老百姓
⑤冀有万一之得:“冀”,希望。“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⑥成然之:“然”,是;然之,“以之为然”的省略;成名(认为)对。
⑦败堵:“败”,倒塌,破旧;“堵”,墙壁;倒塌、破旧的墙壁。
⑧探古发穴,靡计不施:“发”,这里是“挖”的意思;“靡”, 无、没有。
⑨迄无济:“迄”,毕竟,终究;“济”,成功。意译为“一直没有找到”。
⑩不中于款:“中(zhòng)”,适合,只好符合。
第三段:
①成妻具资诣问:“具”, 备办,这里是“准备”的意思;“诣”,前往,去到。
②则密室垂帘:“则”,连词,表转折,“却”。
③再拜:“再”,第二次,这里是“拜了又拜”的意思。
④成妻纳钱案上:“纳”,交付,这里是“放”的意思。
⑤青麻头伏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⑥归以示成:省略介词宾语“之”,“归以(之)示成”
⑦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表推测,可译为“莫非……吗?“所”,名词,处所。
②乃强起扶杖:“乃”,连词,“于是”;“强”,勉强;“杖”,名词,“拐杖”,前面“杖至百”的“杖”,“杖责”的意思。
③循陵而走:“循”,顺着。
④俨然类画:“俨然”,宛然,好像真的一样;;真象画中的一样。
⑤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遂”,连词,于是,就。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俱”,副词,都;“穷”, 尽。
⑦冥搜未已:“未”,表示否定,不,没有;“已”,停止;他正用心探索着。
⑧审视:仔细看。
⑨笼归:“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装上”。
⑩备极护爱:“备”,副词,全,尽;爱护得周到极了。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补出课文中省略的成分。
(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
【参考答案】(成)遽扑之,(促织)入(于)石穴中。(成)掭以尖草,(促织)不出;(成)以筒水灌之,(促织)始出,(促织)极俊健。(成)逐(促织)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继续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第五段:
①窥父不在:“窥”,偷看,这里是“看”的意思。
②窃发盆:“窃”,私下里;“发”,打开。
③径出:“径”,直,直截了当。意译为“一下子跳出来”。
④股落:“股”,大腿;今义为“屁股”。
⑤而翁归:“而”,同“尔”,第二人称,“你”;“翁”父亲。
⑥自与汝复算耳:自然会跟你算账。
第六段:
①未几:表时间的词语,不久,没多时。
②如被冰雪:“被”,通“披”;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③所往:“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可译为“去的地方”。
④既而:表时间的词语,“不久”。
⑤因而化怒为悲:“因”,连词,“于是、就”;“而”,表承接,“就”。
⑥不复聊赖:“聊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凭借。不再有一点生趣。
⑦喜置榻上:省略句,“喜置(之于)榻上”。
⑧但儿神气痴木:“但”副词,只。
⑨奄奄思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⑩成顾蟋蟀笼虚:“顾”,回头看;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只是”意思不同(见P171注释⑤)。
⑾亦不复以儿为念:“以……为”,“把……当作”。
⑿一鸣辄跃去:“辄”,副词,就。
⒀行且速:“且”,连词,并且。
⒁审谛之:“谛”,注意、仔细。
⒂顿非前物:“顿”,顿时;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下文“顿足失色”的“顿”是“跺脚”的意思。
⒃劣之:“劣”,意动用法,以之为劣;认为它不好。
⒄惟厢逭肮耍骸拔”,副词,表示范围,“只”。
⒅惴惴恐不当意:“当”,(dàng)合适,适宜。但是心里惶恐,怕不合县官的心意。
⒆思试之斗以觇之: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第七段:
①欲居之以为利:“居”,积蓄、囤积,这里可译为“留着”;“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想留着它来牟取暴利。
②而高其直:“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直”,通“价值”。
③不敢与较:省略介词宾语,“不敢与之较”;“较”,较量。
④俄见小虫跃起:“俄”,副词,表时间的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很快”“突然”等。
⑤方共瞻玩:“方”,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等。
⑥鸡健进,逐逼之:“健”,强壮有力;“逐逼之”,“逐(之)逼之” 的省略;“逼”,“接近”“迫近”。鸡大步上前,追逐它,接近它。
⑦成仓猝莫知所救“所救”,所字结构,相当一个名词性结构,救助的办法。
⑧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随即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
⑨临视:“临”,到。
⑩掇置笼中:“掇置笼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笼中”。
第八段:
①成述其异
②试与他虫斗:承前省略主语。
③虫尽靡:“靡”,音(mǐ),倒下;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④乃赏成,献诸抚军:“乃”,于是、就;“诸”,之于。
⑤以金笼进上:“以金笼(之)进上”的省略;用金笼装着它献给皇帝。
⑥既入宫中:“既”,……以后。
⑦异状:不同类型的。
⑧无出其右者:“右”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这里是“高于”“超于”的意思。
⑨则应节而舞:“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应”,应和,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⑩益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越发觉得出奇。
⑿上大嘉悦:“大”,副词,非常,很;“嘉”,赞美、嘉奖。
⒀所自:
⒁俾入邑庠:“俾”,音(bǐ)。
⒂成子精神复旧:“复旧”,恢复原来的;今义为“恢复旧有的制度、风俗、观念、样式等”。
⒃抚军亦厚赉成:“赉”音(lài),赏赐;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第九段:
①未必不过此已忘:“未必”,不一定,双重否定;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
②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即为”,就把它当作;“定例”,沿用下来的常规。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连词,承接前一分句,提出进一层的原因或条件。
④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贴妇”,见注释⑿
⑤一跬步:“跬”, 古代的半步,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这里指“一举一动”。
⑥不可忽也:“忽”,忽视。
⑦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
⑧裘马扬扬:“裘”“马”,名词作动词,穿裘衣,骑马;“扬扬”,得意的样子;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⑨当其为里正:“为”,担任。
⑩岂意其至此哉:“岂”,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意”,“意料;“至此”到这种地步,是两个词,今义为”到了这个时间、地点或状态;“哉”语气助词,“啊”。
⑾天将以酬长厚者:“天将以(之)酬长厚者”,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
⑿并受促织恩荫:“并”,一起;“恩荫”,见注释⒃
⒀信夫:“信”,古义为“确实”;今义为“书信”。
【活动设计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情节。
【活动设计3】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的?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2、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三、布置作业:
P172练习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认识情节与主旨的关系,了解主要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入:
〖问题1〗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点拨】《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①)”为故事的序幕,“觅虫(②)”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③)--得虫(④)”是故事的发展,“失虫(⑤)--化虫(⑥)--斗虫(⑦)”是故事的高潮,“献虫(⑧)”是故事的结局,最后是作者的评语。这样,全文情节结构完整,一目了然。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比较阅读,探讨情节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投影】“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上吊)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比较《促织》与材料的异同。
【点拨】《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杀。
【投影】“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讨论〗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一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点拨】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生活现象,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活动设计2】讨论P172练习一1,了解作品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特点。
【点拨】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次转折。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从此可以不用瑟瑟发抖地向脸色铁青的官老爷苦求哀饶了吧?从此可以不挨无情的毛竹板了吧?从此可以过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气了吧?“举家庆贺”。妻子、孩子和他的脸上都浮起了一丝笑意。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香烟缭绕,密室垂帘,巫婆并非装神弄鬼,竟是“无毫发爽”,非常之灵,可谓神了。这便是“志怪”了。事实上决不可能,而情节的离奇,却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谁知一转身,天地马上变色,天大的灾祸又降临了!妻子吓得“面色灰死”,孩子吓得放声大哭,逃出门外,跳了井。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这一转折,转得又完全自然,这样稀奇的促织让孩子好奇,是自然的,这样俊健的促织“跃掷径出”,也是自然的。一头促织,竟使儿子吓得寻死。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名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作者把这头促织写得处处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
成名捕捉的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所以“喜而收之”。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
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来,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节发展有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时上缴一只合格的促织,结果接连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点,捉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板书:征促织而不得--喜得佳品)
第二次:成名的儿子不小心使促织死掉,畏惧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板书:得而复失)
第三次: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小促织逐层进献,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欢它。于是逐层赏赐下去,成名很快富贵起来。(板书:失而又得,因促织富。)
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提示】情节的跌宕起伏,体现了人物的悲与喜。“征促织而不得”,作者集中笔墨写了成名的痛苦心情:郁闷欲死,惟思自尽;“问卜得图--按图得虫”,绝处逢生,成名由悲而喜;儿子“扑死小虫”,畏惧自杀,成名再次陷入困境,由喜而悲;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促织,极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献上去,因此而富有,由悲而喜。三次转折,表现了成名的悲喜起伏变化,让读者看到成名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促织决定了成名一生的命运,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深刻地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活动设计3】讨论:你认为哪些情节写得详?哪些情节写得略?这样写得作用是什么?
【点拨】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活动设计4】探讨写作特点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
1、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其成功之处:①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②在虚幻情景与心理描写结合,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
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的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2、对促织的描写细腻、逼真,绘形绘声绘神。
作者写促织的外形,大佛阁的一头,是“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蟹壳青”则“庞然修伟”,写小虫,则“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可见状物的传神与精细。动态描写,则绘声绘影,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小虫与“蟹壳青”斗: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小虫貌不惊人,一“斗”惊人。两个“不动”,形若痴呆畏葸,不料这正是一种大将风度。一个“暴”字,动静陡转。“遂相腾击”四字,能表现一个连续的激烈的厮斗过程,能调动你的想像。“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那奋勇搏击之状如在眼前。小虫的鸣声,一说“振奋有声”,似听得见叫声,看得见英姿,似在宣告初战告捷,似在自我鼓舞斗志,准备着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鸣声,是“翘然矜鸣”,叫声、形状、神气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毕现。
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像力特别丰富,特别奇妙。波德莱尔说,想像乃“真实的皇后”。真实加想像,这样的志怪小说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性有深度,这样的志怪小说其情节有如万花筒,特别奇妙有趣,值得欣赏。
三、布置作业:P172练习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写作特点,探讨文章的主旨及“人异化为蟋蟀”的意义,评价作者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试分析作品如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
【点拨】写作特点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活动设计2】结合课文讨论问题。
〖问题1〗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点拨】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问题3〗结尾“异史氏曰”是否为多余笔墨?
【点拨】这种写法是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的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通过评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说明主要有三点:一是从贪官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意;二是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有善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的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难之上的,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活动设计3】如何看待人的异化--人变蟋蟀。
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蟋蟀,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
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
从像虫子一般可怜的人的眼里看去,蟋蟀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严极了,可怕极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
民间文学中有殉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翼鸟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最可贵、最难得到的爱情。而《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深刻意蕴,与它们都有所不同,作者正是通过“人变蟋蟀”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悲剧。
当然,蒲松龄并不可能充分意识到他的出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把他的作品带进了“异化”的境界,因此,《促织》中的“人变蟋蟀”只能是一种不充分的“异化”现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它在皇帝面前“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许它以为它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大救星的角色吧,以为它的出现在这个凄凄切切的故事里,就是为了带来一个圆满的、喜剧性的结局。
反映在《促织》中,没有充分觉醒的人,对于人的异化,就只能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异化的感觉还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观念。
【活动设计4】讨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主要在下述两点上点拨:一是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二是揭露黑暗现实,虽尖锐,目的仍只是为了讽劝天子,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这仅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
学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数岁”就“田百顷,楼阁万椽,牛马蹄N各千计”,“裘马过世家”的结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应否定这种看法。但要指出,因献异虫或善于斗鸡走马而贵显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是屡见不鲜的,这正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二、布置作业:
P172练习二
【参考答案】
1、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表现了成名乍闻“噩耗”时全身心遭到巨大打击时的惊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语非常形象。
2、表现了成名忧惧交加、一筹莫展的绝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刻画了他绝望到近于失去知觉的情形。
3、表现了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惊喜莫名、恍惚如在梦中的情形。“宛然”一词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则成名因为一夜没合眼而眼睛发花,看不真切,一则因为他不敢相信促织又活了过来,一则这只促织本身就是“虚”的,其任务只是引起成名的兴趣而已。
练习一2小说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织是成名的儿子所化,就有可能减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两虫相斗”“虫鸡相斗”的场面也会没有了悬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三、教后记:
篇7:促织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 教案教学设计
ァ。鄞葱律杓疲
ァ∫弧⒔萄内容
-チ私馄阉闪涠唐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ザ、课时安排
-1笨问保喝课时
-2笨涡停航潭裂盗沸
-ト、预习要求
-ナ柰ù示洌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ニ摹⒔萄Ю锻
-ァ洞僦》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フ馄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苯潭--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ゴ有∷档慕嵌壤纯矗《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ア偬獠牡南质敌
-ソ栌煤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ア谥魈獾纳羁绦
-ァ洞僦》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ア矍榻诘那折性
-ァ洞僦》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サ比晃颐窃诳隙ā洞僦》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笔柰--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ア俟沤褚煲濉H纭傲焦杉渑а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ア谝淮识嘁濉H纭罢戎涟佟庇搿澳饲科鸱稣取敝械摹罢取保呵罢呶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ア弁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ア芏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ア萜渌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ア薷骼嗟棺熬涫健H缥接锴爸镁(例:“问者。危牛模叮椽O阌诙Α保弧案仓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ァ、吒骼嗍÷跃洹H纭(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ヒ陨辖鍪蔷傩┐蟾牛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毖盗--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ノ难跃湟胍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フ饫锼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ぃ鄞匆馑得鳎
-ビ氤踔型学不同的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学习像《促织》那样的古代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读通读懂,还得在提高赏析能力上下功夫。这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教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份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学生文言词句疏通和文言句译的训练,整篇课文的教学注重读练结合,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这份教学设计体现了“客观把握,细部着手”的教学方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篇8:《促织》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题 解: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内容大致可以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内容是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第二种类型的内容是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另一个重要类型,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代表作有《促织》、《席方平》等。
第四种类型是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晓岚)
《子不语》 袁枚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蒲松龄自己的一首小诗,对他一生的经历与心境作了概括。
郭沫若: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木三分。
结 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祸起宫廷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
会征促织,无所赔偿
自行搜觅,不中款式
追比杖责,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3-4),故事的发展:
求神问卜,神示图画
按图苦搜,终得佳品
第四部分(5-7),故事的高潮:
虫子死亡,更陷绝境
忽又得虫,将献公堂
与人使斗,虫显异能
第五部分(8),故事的结局:
层层进献,迭显其能
皇上喜悦,抚宰蒙恩
成名家富,裘马扬扬
第六部分(9),作者的评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寄讽谏之旨
天将酬长厚者 宿命论思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抒不平之感
古今异义:
两股间脓血流离 股,大腿 屁股
儿涕而去 涕,眼泪 鼻涕
久不售 售,考取 卖物出手
亦无售者 售,买 卖物出手
败堵丛草 堵,墙 堵塞
宰严限追比 宰,县令 主管、主持或杀
抢乎欲绝 抢,碰撞 抢夺、争夺
一词多义:
杖 杖至百 动词,杖责
乃强起扶杖 名词,拐杖
发 探石发穴 动词,开掘,掏
窃发盆 动词,打开
责 因责常供 动词,责令,要求
责之里正 动词,责成,索取
以塞官责 名词,责任,差事
受扑责时 动词,责罚,责备
靡 靡计不施 副词,无,不
虫尽靡 动词,溃败
词类活用:
成然之 意动 认为……对
成以其小,劣之 意动 认为……差
益奇之 意动 以……奇特
昂其值 使动 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使动 使……完
细疏其能 名词作动词,呈报,陈说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欲媚上官 形容词作动词,讨好
岁征民间 名词用作状语
取儿蒿葬 名词用作状语
惊起觇视 名词用作状语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用作状语
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食顷:一顿饭功夫
斯须:一会儿
少间:一会儿功夫
既而:不久,过一会
无何:没多久
未几:没多大功夫
旋:刹那
俄:忽然
猝然:忽然
作业: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成子精神复旧 2、隐中胸怀
3、日与子弟角 4、民日贴夫卖儿
5、为人迂讷 6、尚促织之戏
7、如被冰雪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天子一跬步 10、惊起觇视
11、惴惴恐不当意 12、当其为里正
二、句子翻译: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2、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3、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已卓异闻。
4、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篇9: 《促织》的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创意在于将评书艺术与文言小说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从情感上说,始终是他们阅读视野中的盲区,而现实却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几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这份尴尬成了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课题。通过研读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思考的定位在于: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强见长的《促织》一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将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引入课堂,开辟文言小说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依据]
1、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评书恰恰能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把人物与故事表达得绘声绘色、神气活现,这是教学文言小说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2、“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将评书艺术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平台展示]
下面是依据此创意设计的《促织》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2、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描写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节发展。
2、学生查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3、介绍学生收听广播书场或观看电视书场等节目。
4、学生公推一位表达能力强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好服装、醒木、讲台布置饰物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
(一)激疑入文:根据一文言材料改编成的动画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问:
一只蟋蟀=两条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F至十金。枫桥(地名)一粮长(官职人员)以郡督遴觅,得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惧法,亦自经焉。
这可真是怪胎社会,无怪不有。一只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无独有偶,在同一时,《促织》也上演了这样一个故事,欲知详情,且听慢慢分解。
(二)知人论世(方式:学生先自主介绍而后教师总结)
1、蒲松龄:(1)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2)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3)仕途之忧怨化而为孤愤之书DDD《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1)借狐说鬼讽喻社会,熔铸蒲松龄一生的心血。(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i若语)
(三)质疑解惑:学生交相问难,提出疑难问题,全班集体讨论。
(四)评书叙由: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经过认真的彩排,演绎该故事的学生应能通过自己的“评说”,让听众熟悉每一个环节,同时能真切、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五)对话明旨: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对话。
1、找出并分析文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将以酬长厚者。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篇10: 《促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篇11: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以第八节为切入点,进行写作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课文。(3分钟)
1.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背景音乐:荫中鸟)谁来试着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背诵文中有关笛声的句子。
2. 本文以笛声为课题,并且用笛声贯穿全文。透过笛声,所表现的是聂守信怎样的情感?(对音乐的热爱。板书:热爱音乐)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共7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
三、深读课文,拓展延伸。
1、老木匠的笛声深深地吸引着聂守信,并激发出他内心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与渴望。
2、可是,这一天,他却没有等到老木匠的笛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指名朗读课文7、8小节。
3、在惟一一次没有听到笛声的傍晚,在老木匠为了一个大件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也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聂守信迈出踏上音乐之路的关键一步——当他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老木匠,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在他们的共同的劳动之中,成了莫逆之交。
理解:莫逆之交。(忘年交)
4、老师将第7、8小节进行了改写,请男女生分节读。
老木匠和聂守信,因为对音乐的热爱,由陌生到相知,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特别的对话。
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天工作结束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要求)
5、写段。
夜色渐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小的作坊里又传来了悠扬的笛声,窗外树梢上的一弯明月正咧着嘴微笑呢!(10)
6、学生书写,师巡视。
7、交流,点评。(5分钟)
二、感情朗读,深华情感。(5分钟)
1、合作朗读: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得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他……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吹笛子,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比美。
2、音乐是沟通人心灵与心灵的桥梁,音乐能点燃人对生活的激情。以做木工为生的老木匠也许从未想到他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使年幼的聂守信得到启蒙,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聂守信的这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无限的兴趣。所以,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板书: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7 笛声
老木匠
热爱音乐——莫逆之交——得到启蒙——成为音乐家
聂守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12: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本文的课题为“笛声”,通篇课文也是围绕“笛声”展开的:先写聂守信听老木匠吹笛,而后写聂守信向老木匠学吹笛,最终描绘了师徒两人在木工间中一起吹笛,或聂守信吹笛,老木匠倾听的场景。“笛声”成了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执著的追求。因而学习本文时,要把握好“笛声”这一主线,以主线串联课文中的所有信息,这样最终才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聂守信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聂守信的心声。
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悠扬的笛子独奏的录音,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情景,再让学生说一说听了这段笛声之后有什么感受。接着,以课文很有特点的开头与结尾导入,要求学生对前后字面完全相同的句子在内容表达上的区别进行辨析,然后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2—8节,并让学生尝试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接下去的课堂主要环节中,我带领学生先走进老木匠的笛声,通过对描写笛声语句的朗读、思考,以及对笛声录音的欣赏和鸟叫声的模拟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学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声的优美、动听、婉转和神奇的魅力。然后我又带领学生走进聂守信的心声,反复品读聂守信听了老木匠笛声后神情和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聂守信学笛的渴慕之心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聂守信向老木匠拜师学笛的对话,并当堂说一说,实现从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转化。
篇13: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3、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学生回答:“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
师小结:“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一)默读:读准第一行字音并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一词多义:
观潮。
天下之伟观也。
词性活用: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2.皆披发文身。
特殊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重点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三)背读:朗诵和快读结合,直至背诵。
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
(出示钱塘江大潮的片段)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 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这就是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讨论话题:
1.学生自由讨论:本文写的是观潮,却为什么要写除了海潮以外的诸多内容呢?
2.教师点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写出了钱塘海潮的雄伟壮观,还写了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观潮人之多等等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海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主要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3.资料补充:
(1)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2)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海宁潮的形成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3)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Ω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Ω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Ω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4)翻译全文:
海潮壮观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高潮的`时候.当潮水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接着渐渐靠近,就像玉城雪岭一样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声轰鸣,波涛汹涌澎湃,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要吞掉天空,冲刷太阳一般,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水军演习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别列在两岸,接着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各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就像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失,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健儿弄潮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丈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幻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儿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游者争观
江岸上下十几里间,满眼都是身着华服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 各种东西都比平时贵了几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三.竞争激发,引导技巧发现。
(一)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第二段如何对水军演习的场面进行描写的?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四)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五)第三段是从什么方面进行描写的?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六)文章内容是写钱塘海潮的,那第四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联想激发,引导无限拓展。
1.根据课文填空: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3、海宁潮与海宁的旅游
海宁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海宁拥有天下奇观海宁潮,名胜古迹亦众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大文化”,即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以潮文化为主要特色,海宁旅游区包括观潮胜地公园、盐官古镇[有海神庙、陈阁老宅、王国维故居]和硖石景区[有有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张宗祥故居、西山公园、徐志摩故居等人文景观] 。还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系海宁人,他的祖居在市东南部的袁花镇,一期工程已基本修复。海宁灯彩和皮影戏也享誉海内外。
其中,市府所在地硖石镇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批发城,许村有全国最大的装饰布市场。
4.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其实今人有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有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精彩动人
弄潮健儿:技艺高超
观潮人:人群密集
篇1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 邬雪娇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 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 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 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 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 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 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 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 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邬雪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5:《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2课时)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5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侯晓旭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6:《白洋潮》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白洋潮》教学设计(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教学重点放在以引导学生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入手,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手法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以古鉴今,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布置预习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
学生活动预设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
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教学意图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
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
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理清思路
1.疏通课文
(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
漱(shù) 湫(qiū)
(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
吊:哀悼。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辟易:惊惧后退。
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通过ppt
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揣摩文章 品味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
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
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
设计意图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
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
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
4. 整理字、词、句。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练习举隅】
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代写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侯晓旭
[《白洋潮》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推荐 : #tag #tag #tag
豆荚是什么(豆荚是豆科植物中特有的一种果实类型) 什么的豆荚
做客与作客的区别 作客还是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