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码子 (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

博客 常识 2023-05-12 17:00:16 13 1

,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

详情


苏州码子 (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

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因快捷、易记,在民间各行各业中曾得到广泛使用,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其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当铺、金融业等一切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

中文名

苏州码子

也叫

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

使用

中国早期民间

源于

算筹

历史

苏州码子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花码由南宋时期从算筹分化。同算筹一样,花码是一种进位制计数系统。与算筹不同的是算筹通常用在数学和工程上,花码通常用在商业领域里,主要用途是速记。

旧时的一些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以及背书等所有涉及经济方面带有数字的文档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组合数码,而且广泛的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工业及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在看电视剧、电影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北洋政府的军队中,兵士的右边领章上由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组合的数码,左边领章上则有一种奇怪的符号。如陆军第一师第一旅步兵第一团第二营,第三百六十四号之兵士,其领章号码为:左侧缀标明兵号之数码“〣〦〤”,右侧缀标明团号之阿拉伯数码和表明营号之罗马数码“Ⅱ1”。

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

据《中国通史》第八卷、第五节《中国数码和零的符号》记载:“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记数的符号,但在很长时期内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用于记数和演算的数码。至唐代才开始用数码记数,宋元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其使用也更加普遍。”

有一种说法是:“虽然叫苏州码子,但与罗马数字与罗马有直接关系不同,苏州码子和苏州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我国旧时表示数目的符号。”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罗马数字起源于罗马,因此被公称为罗马数字。而苏州码子产生于苏州,于苏州的关系则不言而喻。苏州码子在商业、金融及普通百姓生活中特别是使用竖写账本的记帐被广泛应用,因其形象性很强,上至官宦下至商贾和黎民百姓即便是文盲,也极易掌握,而且能熟练地书写,所以又被称之为“商业数字”。

符号

花码使用特别符号来代表数字。这些符号已经被加入Unicode,字符码址从U+3021到U+3029。苏州码子的一至三都是由竖的笔画来表示,横排时很可能会造成混淆。此时应该用汉字数字“一二三”来做区别。比如,二十一(21)可以写成“〢一”,不应该用“〢〡”因为手写可能看成“〣”(3)。会混淆时,通常第一位数字还是用花码写。

花码一至九的写法如下:

数字苏州码子应用的汉字

字符码址字符码址

0〇U+3007

1〡U+3021一U+4E00

2〢U+3022二U+4E8C

3〣U+3023三U+4E09

4〤U+3024

5〥U+3025

6〦U+3026

7〧U+3027

8〨U+3028

9〩U+3029

记数法

苏州码子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表示大小。记数符号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例如:

横排:

〤〇〢二

拾元

竖排:

拾〤

元〇

以上第一行记载的是数目的数值,“〤〇〢二”代表4022。第二行记载数目的数量级和计量单位。此处数量级是拾(十),代表第一行的第一位数字的数量级是十位。换言之这数字是“40.22元”,或“四十元二角二分”。

在香港茶餐厅会将“十”或“百”写于底部作为最大数量级。一位数的数量级不需要记载。

此计数系统与科学记数法很相近。

特点

(一)“0”在这里零还为0。

(二)当苏州码的前〡、〢、〣位数组合遇到并列时,为避免数字连写混淆,可将偶数位写作横式。如〡、〢、〣、〣、〢、〡,可写成〡二〣三〢一。

(三)当标价*角*分时,用“△”代表“角”。可将“△”另起一行放在**二字的首位字下方,“△”尖头正好对着**二字首位字中间,起到数字隔位点的作用。

如:¥0.64可记作〦〤

△(第二行表示以上一行数目的单位)

(四)如遇元角时,如“(三)”做法相同,只是符号用“○”代表元。

如:¥3.70可记作〣〧

O

记帐时也有将¥3.70记作“〣〧毛”的。

影响

苏州码子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算筹及记数数码的演变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它完全是由算筹——记数符号演变而来,至明代成为完整统一的一种数码,并被商业界作为暗码使用。至清末民初,广泛应用于民间,后也被用于官方。这些从我们今天看到的旧时各种官私账本中可以看出端倪,其记账均采用苏州码子符号记录的。

而后,大约在13到14世纪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被国人称作洋字码,但由于我国当时记账所使用的为竖式账本,用商码书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本世纪初,由于外国资本的不断入侵,促使我国国内的旧式银行逐步萎缩,随着大批新式银行的兴起,旧的记账方式也随之被新的记账方式取代,因商业与金融有着不可分离之源,因而在整个商业、金融领域迅速铺开,于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逐步开始推广使用,进而逐渐取代了商码。

苏州码子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当铺、金融业等一切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其中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与我们现在使用汉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对应。书写方式为:1的书写形式为一个竖“〡”;2的书写形式为两个竖“〢”;3的书写形式为三个竖“〣”;4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叉“〤”。

5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阿拉伯数字草写的8字“〥”;6的书写形式为一横上边加一点,其中的一点代表了5“〦”;7的书写形式为二横上边加一点“〧”;8的书写形式为三横上边加一点“〨”;9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草写的汉字“久”字“〩”。另外20为两个汉字“十”组成“卄”读作“念”;30则为汉字“卅(sa)”40为“卌(xi)”字。

作用

苏州码子,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他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宜行,故能长时间在民间流行。随着阿拉伯数字普遍使用,而作为中国发明使用的苏州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南方农村有些地方,在年长的会计人员中,仍有人在使用这种数码。据说在港台地区的一些小商小贩中,也仍能见到用苏州码子的标价方式。苏州码作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个代表,虽已逐渐消亡,但它在中国数目记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误称

杭州码子

苏州码子由Unicode3.0版本加入Unicode标准,当时被误解为杭州风格。Unicode4.0版本的勘误表认出了此误解:

“The Suzhou numerals(Chinese su1zhou1ma3zi)are special numeric forms used by traders to display the prices of goods. The use of "HANGZHOU" in the names is a misnomer.”

Unicode中大多的“杭州”错误已经被修正,但是为了稳定,Unicode的方针不允许字符名称的改变,所以字符名称中的“杭州数字”也就将错就错了。字符名称被有些软件作为唯一标识符,修改会造成向后兼容问题。

关于这个误命名的应用之广泛,甚至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10年出品的福尔摩斯改编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都得以体现:苏州码子大量地以“杭州”这个名称作为本剧第一季第二集的关键线索穿插其间。

其他信息

在BBC新版本(2010年出品)的在最新福尔摩斯改编剧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二集里都得以体现,成为破解案件的重要线索。

苏州码子 (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