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密度 (地理学术语)

博客 常识 2023-04-09 13:44:08 14 1

,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或kg/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3.98℃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详情


海水密度 (地理学术语)

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或kg/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3.98℃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中文名

海水密度

外文名

Seawaterdensity

定义

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

特点

两极密度大

条件

标准大气压

影响因素

温度、盐度、压力

分布和变化

海水密度

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g/cm3。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

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3以上。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大洋中,平均而言,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的大。因此,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地递降,因而海水的密度即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

约从1500m开始,密度垂直梯度变小;在深层,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海域,与温度的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密度的铅直梯度也很大,被称为密度跃层。

凡是能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大洋密度的日变化,由于影响因素的变化小,因此微不足道。在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由于内波作用,可能引起一些波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其年变化规律,由于受温度、盐度年变化的影响,其综合作用也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性。

中国近海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在中国海近岸地区,特别是河口地区,海水的盐度变化大,因而那里海水密度主要由盐度决定;在距河口较远的海区,海水密度主要由温度决定。

表层海水密度总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密度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由于海水密度是温度和盐度综合用的结果,因此其分布不如温度、盐度那样规则,但总的趋势是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

释义

相对密度是指在给定的物理条件下海水的密度与在4℃和1个大气压下没有溶进空气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又称比重,符号为α。因为4℃蒸馏水的密度可取为1,所以密度与比重有相同的量值。

现场密度是根据现场温度t、实用盐度s和压力p计算出的海水密度,用符号ρs,t,p。表示。在海表面取P=0时的现场密度,以符号ρs,t,p表示。若水温t=0℃,则现场密度仅为盐度的函数,以符号ρs,0,0表示。

条件密度是在大气压力下,在海表面取P=0时,为简便密度计算和书写而引入的参量,用符号δ0和δs表示,即δ0(δs,0,0)=(ρs,0,0-1)×10,δt(δs,t,0)=(ts,t,0-1)×1)。

条件现场密度是在海区某一深度上p件0时的密度,简化为δt(δs,t,p)=(ts,t,p-1)×1)。

海水密度 (地理学术语)